发布时间:2021-11-05 发布人:admin 阅读量:3174
一、何为COP26?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6th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26)于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
COP26是2021年联合国年度气候变化大会缔约方的第26次会议,原计划于2020年召开,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主办方英国以及联合主办方意大利决定将COP26推迟至2021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之一。第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拥有197个缔约方(196个国家以及欧盟)。COP期间,除了各国政府派出的官方谈判代表团将围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机制问题进行谈判与磋商之外(主要在COP蓝区会场进行),来自全球的学者、企业家、公民团体、环保人士、土著居民、青年人以及记者等非官方人士也会齐聚现场进行有意义的参与(主要在COP绿区会场进行)。
无论是因为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而被迫推迟一年举行,还是因为承载着来自各方对“后2020时代”(Post-2020)国际气候治理的期望,今年的COP26都可以说是自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COP21)之后最受各方瞩目的一次缔约方会议。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共有178个缔约方协商签署了《巴黎协定》。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目共睹的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协同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设定了长期温控目标,即努力减少碳排放以限制全球变暖程度远低于2℃,理想情况下为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同时它也是自下而上的,因为它为每个国家留下了各自规划国家气候战略的空间,即“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二、COP26目标
今年COP26的主题是“气候变化无国界”,主要目标是“提高各方面的雄心壮志,并最终确定协议的执行准则”,协商的目标共有4个:
l 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净零排放,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1.5度温控目标
碳中和即通过平衡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去除量,实现净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区域、城市、行业、企业、社会活动等不同层面。“碳中和”的落实执行程度极大影响着温控目标的实现,截止到2021年7月30日,191个签署《巴黎协定》的缔约方共提交了164个NDCs。9月1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对这些NDCs进行了汇总评估,给出了“Some Progress, but Still a Big Concern”的评语,即喜忧参半:喜的是,绝大多数缔约方提交了NDCs,秘书处也对此提出了表扬“大部分国家都在认真制定各自的减排目标,我们正在向《巴黎协定》制定的温控目标前进,说明《巴黎协定》的机制起到了作用”;忧的是,164个NDCs目标加起来后,到2030年的全球碳排放仍将比2010年高出16%,而这样的增长,会导致本世纪末升温2.7摄氏度!这意味着目前所有已提出的NDCs加起来,不仅不能达到温控至少2摄氏度的目标,还会超出0.7摄氏度。这也就需要各缔约方提出增强版的NDCs,并切实的行动起来。
数据来源:NDC综合报告,2021-9-17
l 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社区和自然栖息地
气候变化是系统性的变化,仅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来看,就包括了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等多方位的影响,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气候变化对植物种的丰富度、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物候、光合作用等会产生深刻影响,还会影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发挥,并使未来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也会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如暴风雪、洪涝、干旱等天气,使得动植物受损与生态系统破坏。在今年10月15日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缔约方签署《昆明宣言》,为后续全球生物多样性磋商提供了政治指引,为各国采取行动确保最迟在2030年前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的决心和意愿注入新动力。同时,COP15生态文明论坛所发布的“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倡议也发挥了积极影响。事实上,上一个十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承诺的致力于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的“爱知目标”并没有实现。由于各方从承诺到真正采取行动存在时间差,很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时,时间已经过去三四年。令人欣慰的是COP15再一次敦促人类开始行动,其中中国创设了15亿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欧盟也将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持资金从55亿欧元增加到60亿欧元。
l 充分调动各部门资金以保证温控目标实现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如欧盟和英国已经于199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即指年度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的低能耗模式转变),从碳达峰到承诺实现碳中和之间有60年时间;美国于2007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从碳达峰到承诺实现碳中和之间有43年时间。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大约30年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要在30年内完成发达国家约50年内完成的目标,在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上面临着巨大挑战,更不用说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温控目标上面临的诸多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实现1.5度温控指标,发展中国家需要获得更多的财政资源和其他资源支助才能执行这些承诺。
未来的气候变化,是温室气体历史累积排放和未来排放总量共同决定的,已经完成工业化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为自己占主导的历史排放承担责任。十几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敦促每年用100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气候行动力,但这个承诺一直没有兑现。COP26此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助,特别是关于兑现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的目标。许多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认为,为了推动全面执行巴黎协定,先前的承诺应首先兑现。这就需要发达国家信守承诺地提供经济和技术等支持协助发展中国家。另外,国际金融机构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释放确保全球零净值所需的数万亿私人和公共部门资金储备。
l 加快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合作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需要跨国界、跨领域的不同角色共同参与,让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妇女、青年、民间社会、地方政府和当局、学术界、企业和金融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充分有效参与。正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认为的那样,最重要的是要打破过去生物多样性治理由某一群体或部门单打独斗的模式。不仅生物多样性治理如此,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亦是如此,需要落实《巴黎协定》所需的规则,加快政府、企业与民间社会之间的合作,以更快地实现全球的气候目标。
三、COP26面临的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面临气候紧急,全球已经“处在深渊的边缘”。COP26主席、英国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大臣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也曾警告称“COP26将是限制全球变暖和拯救生命的最后机会之一。人类的行为正在惊人地加速全球变暖,这就是为什么COP26必须成为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时刻。我们不能再等两年、五年、十年了,这就是那个时刻。”
在COP的往期会议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被认为是一次失败的气候变化大会,究其原因是没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会后能够落实的政策也寥寥无几。会后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试点各有18个和42个,但现在看来相当一部分目标都没能实现。所以COP26如何紧抓落实成为此次会议面临的巨大挑战。
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参与,更需要企业、个人,各个层面的贡献与积极行动。
在国家层面,需要进行经济与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完善各种政策体系与机制体制,制定广泛、长期的低排放发展目标、碳中和的实现指引、国家立法/监管/规划进程以及其他国际框架,从上至下指引推进低碳、零碳发展路径。
在金融机构层面,要积极推动金融资源支持高碳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增强低碳绿色产业方面的投融资,防范金融资源过度投入破坏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加大对转型金融、绿色金融等可持续金融创新发展的培育及支持。
在实业企业层面,企业需要建立低碳绿色发展的壮志雄心,积极规划向低碳、绿色、可持续转型发展,并积极付诸于行动。对各产业领域来说,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
在科研技术层面,开拓创新,研发新技术、新方法支持低碳、零碳发展,更要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在个人层面,是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到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更加可持续,如积极参与绿色出行、使用环保家电、减少使用塑料用品、循环利用各类资源等。
四、中国的发展机遇
虽然中国面临的碳中和难度远远超出他国,但秉承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和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碳中和政策不断加码,双碳目标不断推动中国金融政策、资源与工具向绿色领域全面升级,在这过程中,必将带动技术、产业、投资等方面一系列的发展。
l 技术突破,重塑全球竞争力
在碳中和减碳路径的五大产业链(可再生能源产业链、节能减排产业链、新能源车产业链、绿色建筑产业链、环保产业链)中,相关重大技术的突破是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也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主攻方向之一。可再生能源领域,风电、光伏等产业最具潜力,随着零碳发电技术的不断突破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成本将会得到大幅下降,最终接近煤电的成本。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国、最大的多晶硅产国、最大的锂电池材料和电池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之一,在零碳发电技术的突破下,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望保持优势地位,零跑全球。如果能够抓住新一轮低碳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将在资源再生利用、能效提升、电气化、清洁发电技术、储能、氢能以及数字化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够极大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技术突破的加持下,与低碳产业、工业节能、零碳交通、绿色建筑相关的风电、氢能、核能、汽车和蓄电池、船舶、交通物流和基建、航空、建筑和太阳能、资源循环等产业以及相关装备制造、大数据平台、绿色终端产品都将迎来重大发展。
l 绿色金融,撬动经济结构转型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绿色投资需求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业务快速成长的机遇。自“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成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持续保持着迅猛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均跻身全球前列。2020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出要扩大绿色金融区域试点工作,鼓励通过“政银担”“政银保”“税融通”等合作模式发挥金融机构在撬动社会资本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的发展也将再次提速,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受政策扶持和市场青睐的金融产品将进一步扩容,气候债券、蓝色海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绿色基金等也将迎来发展契机;碳金融市场空间也会被逐渐打开;并在完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大显身手。
l ESG投资,从边缘走向主流
在碳中和时代,国外资本市场已将气候变化广泛纳入ESG投资范畴。MSCI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机构投资者调查》显示,31%的机构投资者表示未来3~5年气候风险是对机构投资方式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在我国,一系列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及措施,不仅为产业的绿色升级转型发展定调,也带动了投资理念的转变。在此背景下,ESG投资逐渐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碳中和基金、ESG相关基金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机构发布碳中和行动方案、行动倡议、战略声明。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有信息披露的ESG主题公募基金存续产品总净值规模近3000亿元,泛ESG公募基金存续产品总净值规模超过16492亿元,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产品总净值规模472亿元,均呈现了增长趋势。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内的ESG市场理念发展、产品界定标准、方法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望同步提升,同时碳中和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大力发展,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得以发展,也将为ESG主题基金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底层资产,ESG投资需求将迎来风口。
参考链接
1. https://unfccc.int/news/greater-ambition-now-critical-as-un-climate-change-conference-opens
2. https://unfccc.int/news/full-ndc-synthesis-report-some-progress-but-still-a-big-concern
3. https://mp.weixin.qq.com/s/rgxCKu_7TnfPn2iI1HzyMA
4.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10218006128/zh-CN
5. 可持续投资已至ESG产品先行. 秩鼎ESG资管产品研究报告2021年10月
声明:本文是东方金诚信用的研究性观点,并非是某种决策的结论、建议等。本文引用的相关资料均为已公开信息,东方金诚信用进行了合理审慎地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信用对引用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保证。本文的著作权归东方金诚信用所有,东方金诚信用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销售和分发,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信用且不得篡改或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