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3 发布人:admin 阅读量:3212
2021年上半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回顾与下半年发展展望
本期要点:
l 上半年绿债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同比大幅度增长,绿色中期票据在发行数量和规模上领跑绿债市场:21年上半年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201只,发行规模2460.96亿元,发行数量同比增长91.43%,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22.05%。同时上半年绿债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 2021年上半年新发行92只碳中和债券,共1206.39亿元,占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的49.02%,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增长;
2) 发行场所趋向银行间市场,自双碳目标提出后,交易商协会响应迅速,不断推出创新品种,驱动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券的发行数量及规模双增长;
3) 债券类型分布以绿色中期票据占比最大,绿色(超)短期融资券同比大幅提升,使绿色债券分布格局更趋均衡;
4) 上半年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主要集中3年期,在疫情冲击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企业债务滚动需求不断加大,运用短债工具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需求强烈,对绿色债务风险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5) 债项及主体级别集中于AAA和AA+等高级别,同时发行主体仍集中于国有企业,且趋势进一步加强;
6) 发行区域集群效应明显:在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方面,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均占据前三的位置,其中北京市高居榜首且优势明显,发行规模占比45.15%。
l 二级市场交投活跃,绿色金融债交易规模大:上半年,境内绿色债券在二级市场现券交易额累计达3607.76亿元,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29.42%。绿色金融债交易规模达1355.00亿元,占比达37.56%,占据明显优势。绿色债券二级市场交投持续活跃,绿色中票交易活度连续占据榜首。
l 绿色债券具有发行成本优势:2021年上半年,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含私募债)、绿色企业债、绿色中票的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3.43%、4.71%、5.06%和3.81%,较去年下半年分别下降8.5bp、58bp、38bp、40bp。上半年绿色信用债发行利差中位数比非绿色信用债发行利差低31bp,在同类别债券中,绿色金融债和绿色中期票据发行成本优势明显。
l 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体系加速转型,全国碳交易市场未来可期。《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生态环境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l 证监会首次将ESG信息纳入投资者关系指引,ESG投资迎来发展机遇。《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指出到2025年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企业依法按时、如实披露环境信息,多方协作共管机制有效运行,监督处罚措施严格执行,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技术规范体系支撑有力,社会公众参与度明显上升。
l 双碳目标助推绿色债券发展,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继续扩容。随着下半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施行、碳中和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绿色金融市场特别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熟,更多的排放行业和主体有望被纳入,推动绿债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整体来看,下半年市场融资环境仍不容乐观,创新产品的不断分流对绿债市场的大幅度扩容产生一定压力;上半年地方政府没有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下半年绿色地方政府债市场将有扩容发展的可能。
l 低碳转型激发碳金融市场活力,绿色中票有望继续领跑绿债市场。2021年上半年,市场持续推出创新产品,包括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拉动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增长;银行间市场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占比接近六成,在支持绿色发展及创新发展方面,下半年银行间市场的创新发展仍有望继续,绿色中票有望继续领跑绿债市场,成为发行量最大的绿色债券品种。为加速低碳转型,预计未来围绕碳排放权的债券、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将增加,鼓励企业进行碳盘查,摸清碳家底,为制定碳减排策略以及实施低碳项目提供数据依据;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碳金融产品的研究投入并适时开展产品创新。
声明:本文是东方金诚信用的研究性观点,并非是某种决策的结论、建议等。本文引用的相关资料均为已公开信息,东方金诚信用进行了合理审慎地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信用对引用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保证。本文的著作权归东方金诚信用所有,东方金诚信用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销售和分发,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信用且不得篡改或歪曲。
如需获取报告原文,可通过以下电话或邮箱进行联系。
负责人:方怡向
联系方式:010-83435929
fangyixiang@coam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