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13 发布人:admin 阅读量:2621
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因疫情防控导致订单未完成或工程延误,处于失信边缘,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经营者趁“疫”涨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为消除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企业快速复产复工,推动国民经济有序步入正常轨道,各级各部门从自身业务特点出发,纷纷制定各项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共同作用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信用监管机制“身影”频现,在疫情特殊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疫情期间,中央各部门出台的政策主要涉及信用授信、物资供应与保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与广告等方面,有效运用信用监管举措帮助企业复产复工。
“信”易贷:3月5日,住建部专门发布通知,鼓励银行对信用良好的建筑企业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一时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支持企业分区分级有序复工复产。
“三保”保障物资供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开展“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三保”行动,全国15,000余家企业、30万家门店积极参与。截至3月上旬,参与“三保”行动的民生商品类企业复产率普遍达到70%以上,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维护消费安全、促进稳岗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击假冒伪劣:针对疫情中出现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行为,3月4日,针对疫情中出现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关于严厉打击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非正常商标申请代理行为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加快建立健全商标代理信用记录档案,将有关违法违规行为记入代理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及时报送国家知识产权局并向社会公布;同时依照规定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惩戒,并在有关知识产权扶持激励政策实施、品牌机构培育、人才选拔等工作中予以严格限制或取消资格。以此打击大发疫情财,蹭热度的行为。
为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尽快恢复疫情后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构建完善的广告信用监管体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一部门联合制定了《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强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广告监管;严厉打击保健食品、医疗、药品、房地产、金融投资理财等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广告。
各地充分运用信用监管手段助力企业复产复工。当下,国内复产复工呼声渐高,但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却并未消失,如不清理,必将酿成大患,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长远发展。与中央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相比,各地方政府的助力策略较为多样,涉及方面也较广泛。
安全“绩优”企业通过事前承诺率先复工复产:山东省应急厅印发《支持企业安全复工复产十项措施》,明确安全“绩优”企业通过事前承诺即可自行复工复产。一是对于安全管理较好、2019年以来没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在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作出安全承诺后,可自行复工复产,不必再层层报备、现场验收盖章。二是对于安全基础较好、安全风险较小的企业也推行承诺制,疫情防控期间不再进行现场检查。帮企业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道防线。
信用修复重塑信用:江苏省镇江市发改委、市信用办推出助企信用修复政策实施方案,对企业受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发生的失信行为,市信用办会同企业归属地区信用办,主动联系对接,明确告知企业失信信息的公示渠道、失信级别、修复程序等内容;对疫情期间“哄抬物价、制假售假、虚假广告”等主观故意失信行为,按照最长公示期进行公示,不提供便利信用修复服务。2月13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下发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工作的通知》,帮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纾难解困,重塑信用,满足企业复工复产的需求。
健康通行,一码无忧:3月20日,青海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复工复产普及“信用健康码”应用的通知》强调,青海全省统一使用“信康码”对单位、场所进出人员实行扫码管理,并探索将“信用健康码”应用于全国通行中,解决企业员工返工返岗通行困难。
信用助办证:浙江、安徽等省份多个城市海关推行“信用签证”新模式,暂停开展原产地实地调查,加快推广证书自助打印、实施“信用签证”三项便利举措,方便出口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办理原产地证书,缓解了疫情期间出行办证不便的难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尽快完成货物出口。
当下,我国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尽快完成全面复产复工,二是有效解决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快速恢复良好的诚信氛围,提振经济复苏的信心。信用监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管手段,它可以使政府从大量执法性检查、运动式监管等这种传统监管方式中解放出来,能有效解决当前出行不便的困难。同时,其按需监管,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特点也使得讲信用的企业获得巨大好处,使违法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信用监管是理清当下各项工作的良好抓手,为复产复工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