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10 发布人:zhuangziqi 阅读量:3730
2016年10月,世界银行征信委员会(ICCR)正式发布《征信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重点分析了征信业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梳理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给出具体改进的政策建议。《报告》作为委员会的一项研究成果已递交二十国集团(G20)首脑峰会作为参考。
普惠金融相关概念
《报告》强调了普惠金融概念的三个内涵:一是满足各类用户(包括个人、企业、政府)获取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二是支持用户定期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对用户的价值;三是全面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关注消费者经济能力,加强消费者保护,保障普惠金融发展对用户发挥更大、更持久的作用。
《报告》特别引入征信业所密切关注的“可持续普惠金融”(sustainable financial inclusion)的概念,强调普惠金融在信贷领域发展,要重点关注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能力,确保授信机构负责任放贷,否则将带来不良影响。
征信发挥的作用
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征信作为一种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核心是解决授信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征信体系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对于借款主体,一是帮助有融资需求的群体利用“信誉抵押品”获得信贷支持,解决融资难题。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等是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由于这类借款人缺少合格的抵押品、无法实现信用增级,因而往往被信贷机构拒之门外。征信体系的建立,帮助借款人将自身按时还款的信用记录变为“信誉抵押品”,由此也获取了更多融资机会,扩大了信贷业务的覆盖人群。
二是帮助低风险客户在金融服务中获得有利条件,提升普惠金融质量。普惠金融的另一个要义是要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使得借款主体在获取信贷服务时在期限和价格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惠。征信体系的建立使得授信机构通过查询借款人信用历史来准确地衡量信用风险,对不同借款人实行风险定价,提高了低风险客户的金融服务质量。
三是有助提升消费者信用意识和对自身的信用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征信系统通常都面向信息主体提供免费信用报告查询服务,辅之关于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信息主体了解自身信用状况,了解授信机构如何参考信用报告进行授信审批和贷后管理,加强了消费者守信意识,有利于改变不良的信用行为。
对于授信机构,一是帮助授信机构实现负责任放贷,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目前绝大多数征信系统都秉持“全面信息采集”的理念,采集借款人的正负面信用信息。正面信贷信息和还款历史的收集有利于授信机构全面了解借款人的当前负债状况,结合借款人上报的收入信息,衡量负债收入比,以便做出更科学的信贷决策,避免过度授信。
二是有助于提升授信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授信成本。通过征信系统的应用,大幅缩短了对借款人基本情况和信用历史的调查时间,提高了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工作效率。部分授信机构将征信系统数据嵌入到本行的信贷审批系统中,实现了信贷审批决策的自动化,并开发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提高贷款决策和风险定价的科学性,大幅降低了授信成本。
《报告》特别强调授信机构在征信体系发挥作用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征信机构的职责是向放贷人提供有价值的信用信息,为其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而只有授信机构合理、有效地使用征信信息,开发辅助性工具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才能真正发挥征信信息的价值,促进征信体系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征信市场面临的问题
《报告》指出个人征信和中小企业征信在服务普惠金融发展方面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普惠金融的服务群体数据可得性较差。有效的身份标识是建立信用档案的基础,而有些国家没有向居民发放身份证明文件或者发放的范围有限,导致消费者缺少统一的身份标识信息,新移民的原身份信息不明,无法和现有身份之间建立有效链接;弱势群体在一些国家没有开立账户或以自己名字开户的许可,还有的以集体贷款的方式申请信贷,无法归集到自身信用档案中;贫困人群的一些日常交易活动并没有被电子化的系统所记录,或没有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信息共享;此外,对于小企业来说,还存在缺少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信息可信度差、企业并购重组之后没有建立历史标识信息的关联等诸多问题,以上都导致借款主体缺少足够的信用记录。